你能掌握AI的優勢嗎?


"你"會用AI嗎?

現今很常聽見的一句話,代表著AI成了顯學,若說不會的話,好像個人能力就會因此大打折扣。但是,當AI不再只是種選項,而成為一種競爭力的象徵時,我們又該怎麼看待,尤其是怎樣才算會用AI呢?

身處不同位階,想要透過AI所取得的效益也不一樣,所以,我們這邊來談談應該要具備那些能力,能夠讓你跟別人說:「我會用AI」時,能夠更有自信吧!

對個人來說,AI就像魔鏡

AI跟魔鏡很像,只是一種工具媒介,當你想要從AI身上得到些甚麼時,你就得先學會要怎麼問?或者說,至少要學會該如何使用,才能夠得到相對精確的答覆或協助,自從線上的大語言模型(LLM)面世之後,很多人把「我會用ChatGPT」= 「我會用AI」,視為同等意義。

若將AI視為是一種工具的話,對個人來說,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最好的成果,不就是最能夠凸顯自己價值的時刻嗎?

因此,當你在用ChatGPT、整合特定專家模型的線上平台,或是具備AI輔助的軟體時,就該要具備下列的認知或能力,不然大家都會(曾經)用的工具,你又要如何證明自己的掌控能力優於他人呢?

1. 模型屬性:通用模型、特定專家模型

因為AI模型本身會基於資料來源,以及是否有針對特定領域資料,進行強化訓練,成為通用模型或是特定專家模型的區別,這點在AI平台選擇時,都是極為重要的背景條件,早期的模型大多都是通用模型,但是近來有愈來愈多特定專家模型出現,例如:協助RD寫程式,產生圖片的模型...等,因此,如何正確選擇對的平台,對於解決特定問題效果,也有著極大的差異。

2. 應用限制:上下文長度、多語言的支援

在使用AI模型時,必須要瞭解模型原生的使用限制,例如:模型本身一次能夠處理的內容長度、是否支援多國語系的混用...等,因為不同模型對於這些邊界條件的限制,很容易會被人所忽略。

如果是使用線上的平台,這部分的影響可能沒有這麼顯著,如果是線下使用本地模型,這點就會成為使用者需要透過特定流程來解決的硬傷,對於可能需要在線上、線上混用AI模型的使用者來說,這就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3. 學習能力:詳讀使用說明、多方面嘗試

在學習任何工具之前,最好都先詳讀使用說明,雖然說明本身不一定夠完善,但是,對於想要善加利用工具的使用者來說,絕對沒有比它更好的參考資料,甚至,很多網路上所謂的密技、開箱,其實說穿了就是另一種使用說明的解讀跟整理。

至於多方嘗試,主要是能夠建立最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,甚至這些獨特的經驗累積,有機會成為另一種優勢,如同,有很多人會在網路上分享,自己在特定AI平台的獨特使用手法,這都值得想要把AI用好的你,花時間與心力去學習的一項技能。

4. 辨別能力:自行查核能力、建立背景知識

雖然AI模型具備大量知識,但是對於特定領域的問題,無法完全信任它所提供的回應,畢竟AI模型的幻覺是已知的缺陷,這也是在使用AI時,需要嚴謹看待的一個問題。

因此,建議在使用AI的時候,最好將其視為一種參考的知識來源,自己最好能具備相關的背景知識,或是多方查核AI所提供的答案,畢竟,在真實世界要解決的特定問題,無法接受模擬兩可的模糊空間,這也是在很多標榜導入AI的服務中,最後還是要透過專業人士審核,才能正式上線使用的主因。

學會用AI,別自己嚇自己

對於一般人來說,不用太過深究這些AI平台或解決方案的底層原理,畢竟,AI的最大價值,是它具備的知識量體及統整能力,我們只要懂得如何正確
使用AI來協助我們解決特定問題,或是,作為一些新技能的小老師,都有不錯的奇效,例如:AI在語言學習或具備廣泛資料的基礎知識上,都有顯著的效果。

因此,我們先別自己嚇自己,先好好地
享受AI所帶來的好處,才有繼續學習下去的動力,後續,我會在其他篇幅,來探討針對不同位階或是角色,對於AI的優勢又該如何看待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數位轉型的盲點:AI只是工具,改變的是決策與流程

深入理解Local LLM的價值:不只是「離線」這麼簡單